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专著·自传·文集——读朱政惠教授《美国中国学史研究》

来源:智识学术网作者:党为 2009/08/10

朱政惠教授的《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是朱先生“这些年从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一个成果结集”,正如书名副题所提示的那样,完整展现了其发凡起例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以及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实践。

朱先生指出,“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和海外中国学史这三块研究是相互依存的三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史学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相关重要环节”(前言,第2页)。把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明确列入中国史学史范畴,朱先生是比较早的呐喊者之一。至于如何具体实践中国史学史范畴内的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朱先生在1995年就提出过一些宏观设想,到今日,明确提出“只有深入了解某一具体国家,才能求得对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比较深入的见解”,经历了9年努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并于1996年3月26日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在综合了古典中国“学案”特色和现代社会学个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朱先生利用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对“当今世界中国学的代表性国家”——美国,作了细致全面地观察,既有全局性的鸟瞰(文集第二部分),也有学者的群像刻画(文集第三部分),又有学案式个人专论(文集第四部分),更有美国中国学学术地理的描绘(文集第五部分)。朱先生在考察上是费了很大心思的,从各研究机构的相关图书资料的收藏采购与流通,一直详细至专门针对访问学者而介绍的生活细节,比如哈佛大学图书馆HOLLIS网络系统的使用技巧。如此细致入微,该文集几可作为一部“在美国如何做访问学者”的指南了。显然,这里面有“相当部分资料是国内无法收集到的”,因此,朱先生上课时曾风趣地说,“这些可都是好几万美金换来的”。

这也是朱先生的学术自传。这部装帧朴素一如朱先生生活作风和学风的文集向我们展现了朱先生治学的心路历程。朱先生是一个稳健持重的人,生活低调,学术也不张扬,只是一篇篇文章写出来发表出来,一个个课题主持起来一项项成果发布出来,却想不到他竟然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理论创新者(文集第一部分)。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1986年,在借鉴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朱先生就提出了“引起相当的关注”的“接受史学”理论。朱先生指出,“历史学的全过程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史家撰述的过程,一是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而且“只有当史家撰述完成,并由读者接受,从中汲取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史家撰述的全过程才算真正完成”(第4页)。虽然此时朱先生强调的还是“史著效果”——依据当代文学理论,文学著作的最终完成不是在作家写完放下笔的那一瞬间,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完成——但朱先生敏锐的理论触角已经把陈旧(但绝非过时)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引向了一个全新的视界。紧接着,于1993年朱先生又在对语言学的娴熟运用中,对当时流行的“比较史学”进行了正名——“应明确称对客观历史过程的比较研究为‘比较历史’,称对人们历史研究成果的比较研究为‘比较史学’,并统称两者为‘比较历史学’”(第14页)。这是朱先生个人的“语言学转向”?“可惜”的是,朱先生脚踏实地的个性最终战胜了他的理论冲动,很快就转向了离现实更“近”一些的研究。当然,这也是朱先生接受史学理论和比较历史学理论在逻辑上展开的自然结果。对此,朱先生回顾道,在撰写那些理论文章时,便“很自然地考虑到如何研究海外……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接受问题,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受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问题,这样,海外中国学史——又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跳了出来”(第14页)。正是这种“不幸”,朱先生开创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分支方向”——“海外中国学研究”。

对朱先生的治学之路之所以能看得如此清晰,全赖文集匠心独具的编排。这些文章断片原本散落各处,朱先生以书名所揭示的主题为中心,把它们专门择取出来,按照逻辑关系和写作时序分类编排,并在各文章前面一一添加了精心撰写的说明。特别的是,这些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字,若抽取出来便可单独构成一篇真正的治学心路自述。由此,可以说朱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文集编排的典范——不是专著,更比专著。作为读者,我们希望这种纲(文章说明)目(文章)式的文集多起来,而那种甲乙丙丁中药橱式的东西少下去。

合上文集,朱先生再次回复稳健形象——“挥手告别之际,更觉得肩负的责任很沉”(第343页)——一幅“规矩”的小学生模样。这也正是朱先生一直努力试图为学生树立的做人与做学问的榜样——自谦、自觉,学问上的自谦,学术使命上的自觉。

言无有尽,朱先生在这部文集所展现的其他方面,比如,利用我国古典学术手法为外国学者做学谱的尝试;比如,对著名学者作专访的技巧;比如,描述美国生活与风景的文学笔调……,都已无法放进这小小的书评里了,只能期待读者们在最后“完成”朱先生这部文集的“写作”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会了。

最后再赘言一句:因其与朱先生相熟相知,复旦张广智先生那极为平实的序,为文集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正确理解朱先生提供了很多的背景信息,是不可忽视的。

论文来源:http://www.zisi.net/htm/ztzl/hwzgx/2006-10-14-35302.htm

tags:美国|中国|学术史|中国学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