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变化中国的工厂女孩,从乡村到城市

来源:中国网作者:朱穎 编译2009/09/11


    《工厂女孩:在变化中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莱斯利 张(音,Leslie T. Chang)著,432 页,Spiegel & Grau出版社2008年10月7日出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8年10月6日文章:书评:《工厂女孩:在变化中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作者:唐?萨瑟兰/Don Southerland)

    作者莱斯利 张(音,Leslie T. Chang)花了2年时间厘清她要书写的故事。为了从内部了解中国1亿多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张跟随2个年轻女孩——同是装配线工人的春明和敏(音,Chunming and Min) ——随着她们无数次地变换工作,在工厂之间辗转。

    之后,作者又和2个女孩回到老家,去更好地了解她们和中国家庭传统之间严重的断裂。

    最近几年,外国记者已经对农民工的境遇有所报道。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依赖于常常是没受过多少教育和培训的廉价劳动力。

    农民离开无法提供任何工作机会的村庄,如潮水般涌入大城市,却要面对着歧视。城市人轻蔑地说他们是“流动人口”,或者是像作者所说的,一群“没有分别的大众”。

    但在这本书中,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莱斯利 张描述的不只是恶劣的工厂环境。她也记录了工人自己对流动的看法,给我们带来难得一见的新观点。

    尽管主题颇为严肃,《工厂女孩》一书却非常具有可读性,有些地方更可堪玩味。书中的工厂女孩形象十分鲜活。

    张将自己的故事集中于东莞的工厂,那里吸引了约七百万到一千万年轻但缺乏技能的农民工。几乎没有人知道准确的数据。据估计,这些工人中七成是女性。

    张认识的女孩们抛弃了自己的过去。她们虽然还会在春节回到家乡,但绝不会像十年前那样回家居住。

    她们的日常生活或许拮据,但是通过奋斗,她们发展出令人鼓舞的个人主义。她们的父母并不知道怎样解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变化。    

    2003年,16岁的敏在一家电子工厂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天需要工作13个小时,而得到的报酬是月薪五十到一百美元。工作时不准说话,否则就会被罚款。上厕所则需要登记排名。

    “受伤,生病,或是怀孕,你得自己担着这一切,”张写道,“地方政府很少有动力保护工人,他们的工作是让工厂主满意,这将带来更多的投资和税收。”

    但是敏并没有在沉默中忍受。相反,她不断换工作,也在一路提高自己的技能。

    她和长辈说话很不客气,有时还不服从母亲的意愿,但也会给贫困的老人资助。她和其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乡村节日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金钱万能。

    吴春明,张的另一个主要联系人,“开始时在一家玩具工厂做工,差点被骗去卖淫,讲述了她自己做到管理层的经历,以及如何通过做藏医和殡葬生意致富的经历。”

    吴此后曾为一家政府资助的报纸工作过,也曾和自己的男友合伙做过建筑材料批发生意。

    结果六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赔光,最后为一家瑞典公司卖涂料。

    作者发现,东莞在过去一二十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变化。尽管她说自己“开始爱上东莞,”却也注意到,这座城市也遭受着拜金主义泛滥、腐败、污染等种种困扰。

    张观察到,东莞的就业流动性非常高。几乎她遇到的所有工厂高级员工都是从装配线起步。

    在一片繁荣之中,敏和春明循着典型的东莞方式,换工作、面对不同的老板、尽其所能以求成功。他们也会找时间谈恋爱,在网络聊天室寻找另一半。

    张还把自己的家族史编入书中,戏剧化地展现了一种对比。一边是还停留在过去的中国人,一边则是像那些工厂女孩一样忘记过去,创造新生活的新一代。

    文章来源: 中国网

 


tags:美国|社会|当代中国|中国农民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