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人与机构

欧洲华人学会与欧华学报

来源:网络来源作者:陈三井2009/08/14

一、前言

   长期为人作嫁,为欧洲汉学研究做着幕后耕耘工作,而实际担任中欧文化交流第一线作业员的旅欧华人学者,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筹备,终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欧洲华人学会”,并且在最近创刊了用中文写作出版的《欧华学报》。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开展,不但意味旅欧华人学者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肯定,更显示他们由过去的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而逐渐走向目前的整合团结。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件具有不寻常意义的事情。

二、从筹备到成立

    “欧洲华人学会”,简称作“欧华学会”(A.C.S.E.)英文名称是: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in Europe, 法文是Association Culturelle des Chinois en Europe, 德文是Gesellschaft Chinesischer Wiss-enschaftler in Europa, 1981年8月27日正式在法国的里昂(Lyon)成立。

   从倡议到正式成立,却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欧华学会”的倡议,最早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欧洲汉学会巴黎年会上。那时来自瑞典的黄祖瑜先生曾和与会的一些中国学者谈起,如何使欧洲华人学者时常聚会碰头,互相交换教学和研究心得,可惜当时参加会议的华人学者不多,彼此虽然初步交换了意见,但最后因无人出面推动而没有任何具体成果。

   直到1978年欧洲汉学会的意大利年会上,黄祖瑜教授旧事重提,把与会的十几位中国学者请到一起畅谈。在那次谈话中,来自荷兰的马大任、英国的罗善保、德国的乔伟、程天牧、意大利的张铜都发表了个人郁积心中多年的心声,大家一致认为华人学者在欧洲汉学界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只要稍微翻检近三十年来欧洲出版的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多能发现中国学者的心血参与便可以看出。但是,这种参与往往只限于为人帮忙,既不挂名又无利的助手工作。一般华人学者自行著书立说者并不多,归结其原因,大约有下列几点:(一)华人学者大多有客卿思想,有的所从事专业,原非兴趣所在,更非其所长,仅是谋生啖饭工具而已!(二)由于传统儒家教育的结果,形成中国人特有的谦虚与谨慎,使得大家积极主动性不强,往往述而不作终其一生。(三)欧洲的华人学者,大多是在国内受完高等教育而后出国的,因而在使用外语写作上,除少数特例外,自难与欧洲学者比美。即使有了著作,在有限的位置下,亦难能获得重视,脱颖而出。(四)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尤其担心自己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能卷入不必要的政治纷争中。

    透过这次坦诚的谈话会,获致了两点具体的结论:(一)大家赞同旅欧华人学者以后定期聚会,抛开政治偏见,互相在教学和研究问题上交换心得,并定期出版中文的学术性刊物;(二)建议一年后在西德举办首次聚会。

    1979年8月12日至18日,欧华学人的初次恳谈会终于在西德汉堡近郊举行,参加者有二十几位,会议由原始发起人黄祖瑜与东道主刘茂才分别主持,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并互相交换工作经验。这次恳谈会的最重要收获是,选出黄祖瑜、马大任、关愚谦、李治华等五位热心人士,负责进行“欧华学会”的实际筹备工作。

    1980年3月,筹备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同年9月,又趁瑞士苏黎世召开欧洲汉学会年会之际,邀请与会华人学者共同商讨学会正式成立事宜。经大家建议,筹委会决定于1981年夏天在里昂召开成立大会。再过一年左右的积极筹备,大家所热烈期待的日期终于来临。1981年8月下旬,近三十位分散在欧洲各国的华人学者齐集里昂郊外的爱佛镇(Eveux)一家修道院内,为共同理想的即将实现而忙碌着。当27日章程草案获得通过,“欧华学会”正式宣布成立之时,人人心情兴奋,甚至当场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会上大家还高歌一曲《满江红》,把情绪带进了最高潮。“欧华学会”从此诞生,这象征旅欧学人团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终于勇敢而踏实的向前迈出!

三、宗旨、组织与活动

    “欧华学会”为纯学术性的组织,以提倡学术研究,彼此交换教研心得与经验,促进中西文化合作及敦睦学人间之感情为宗旨。

    根据学会章程,凡在欧洲各大学、研究所及其他机构以及个人从事教学或研究之华籍或非华籍之华裔学人,皆得为该会会员。

   该会设理事会,由理事九人组成,理事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二年,连选得连任;理事会设正副理事长各一人,由理事会中产生;理事长对外代表该会。理事会另推选常务理事五人,组成常务理事会,为该会最高执行机构,下设办事处、处理秘书、学术出版、财务、对外联络及事务等事项,由常务理事分工负责。兹志第一届重要负责人名单如下:

理 事 长——黄祖瑜(瑞典哥登堡大学教授)
副理事长——李治华(法国前巴黎第八大学教授)
常务理事——马大任(荷兰莱登汉学研究院图书馆馆长) 对外联络
常务理事——关愚谦(西德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学术出版     
常务理事——车慧文(西德科隆大学汉学研究所) 秘书
理   事——周庆陶(法国,退休教授,技术翻译家)
理   事——罗善培(英国)
理   事——张景瑜(英国)
理   事——洪有纾(瑞士)

   此外,大会并聘请刘茂才(西德)、钱志豪(法国)两人为荣誉理事,刘仁凯(西德)主管财务。

    “欧华学会”有了常设的组织、固定的负责人之后,便积极展开各项活动,负起了为中国文化传薪与发光的任重道远的工作。

   1983年7月25日,“欧华学会”第二届年会假巴黎第十六区一家女子学舍兴行,为期五天,到会者约三、四十位。除会务报告及参观活动外,兹将所提学术报告题目胪列如下:1、赵小芹 当代中国作家白桦之写作生活; 2、游顺钊 前后左右:一个视觉语言学的问题;3、洪有纾 在欧洲如何传怖中华民族的文化;4、李治华   试论红楼梦人名的选择问题;5、周庆陶 法国与核电; 6、关愚谦 中国文化指南的编撰经过; 7、罗善保 古画之鉴定与修复; 9、钱志豪  三十年来在法国教研、著作的心得和行政经验;10、车慧文  王力与其主要著作; 11。李殿魁 中文大辞典的修订与重编(未到场宣读)。

四、《欧华学报》的创刊

    “欧华学会”的成立,使旅欧中国学者有一个定期会晤和交换教研心得的机会;而《欧华学报》的创刊,则提供给欧华及华裔学人一个用中文发表教研成绩的园地。早在1982年2月巴黎举行的“欧华学会”理事会上,即曾决定于1983年2月以前出版《欧华学报》创刊号,并选出一五人编辑小组,以李治华为主编,关愚谦与梁兆兵为副主编,李尘生,郑宜菁为编辑。梁兆兵并兼编辑委员会主任编辑,除写稿、约稿外,尚负有稿件初步审理工作,将初审可用稿件寄给主编作最后审定,最后寄给关愚谦负责印刷出版。

    《欧华学报》为一综合性学术年刊,以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为主,亦兼顾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内容除论著外并辟有书评、欧洲华人学者动态、中欧文化交流、会员图书出版消息等栏。

    由于征稿、印刷(在香港印刷)与校对的层层耽误,《欧华学报》第一期迟到1983年5月始告出版,正好赶在7月底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分发。甫告问世的创号为24开本,采横排,共计163页,除发刊词、欧洲华人学会章程、编后随笔、稿约外,计登出16篇文章,兹依次开列如下:1、郑德坤 夏文化 ;2、柳门  机器人在近代汽车工业中之地位及其前途 ;3、李治华 红楼梦法译本缘起和经过; 4、唐弢  谈水浒; 5、吴同宾   京剧的念 ;6、钱志豪   编纂《法汉与汉法英法律词典》之缘起、经过与心得; 7、洪有纾   现代语言学一瞥;8、雪人  赵无极色与光的艺术; 9、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 10、陈 浩  评介敦煌文学书三种; 11、 车慧文  满学研究简介;12、叶国荣  里昂中法大学简史 ;13、李平   法译老舍中短篇小说选:《北京居民》读后记; 14、李尘生 1921-1946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同学录;15、关愚谦   欧洲华人学会筹组经过;16、 芦苇     记欧洲华人学会成立大会。

    除上述内容外,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清新可喜,封底并附刊有旅法名画家赵无极的两幅精心作品,为该刊增色不少。

五、赘语

    旅欧华人学者在个人教研工作忙碌之余,在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之下,能够集思广益,出钱出力,组织学会,创办刊物,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是极为难能可贵之事。比之二十年前一群青年朋友在巴黎所创刊的《欧洲杂志》,他们已有更大的突破,包括更健全的组织,更踏实的准备工作,以及真正涵盖欧洲各地区的广泛参与。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在欣喜庆贺之余,兹提出三点建议,做为衷心祝福的献礼:

   (一)旅欧华人学者为数当在百人以上,希望以“欧华学会”为桥梁,主动邀请未参加者陆续入会,由点而面,凝聚成更壮阔的力量。

   (二)“欧华学会”每届年会,会期以三天为宜,节目力求紧凑,论文报告尚可精简。

   (三)《欧华学报》除刊登个人教研心得外,宜设法开发与欧洲有关之论题,以显特长,并提升权威性。创刊号李尘生,叶国荣两人之论述介绍里昂中法大学,乃值得鼓励之一例。

转自:http://www.enweiculture.com/culture/dsptxt.asp?file=01/0100/200192601000605030009.htm&lmdm=0100060503

tags:欧洲|学术史|中国学|欧洲华人学会|欧华学报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