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人与机构

纪念李约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15周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任国征2010/06/09

科学的历史 历史的科学
—— 纪念李约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15周年
今年3月24日,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充满传奇色彩的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博士去世15周年,同时今年也是他诞生110周年,我们对于一位已经过世的异域老人充满了兴趣和怀念,不仅因为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还因为他和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
比如正是李约瑟,在“语言和逻辑在传统中国”中认为中国文言文也能创作科学术语和表达科学思想,公开反对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因为后者曾说由于中国缺乏希腊式的逻辑体系和欧洲文艺复兴时的系统实验,故而未能产生现代科学。又比如,他认为《周易》对于科学发展有着“灾难性的障碍”,以促使我们再次审视易经五行的意义。还比如,他认为中国科技史著作“绝不应是学院式的,而应与思想史有广泛的联系”,推动人们进一步反思中国的古代思想史。再比如,他在晚年甚至倾向于中国的科技考古,进而探究中国古代的马镫、弓弩和陶瓷。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历史上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生于1900年12月9日,卒于1995年3月24日。他于1918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医学,专供生物化学与胚胎学的关系,深受学术大师查尔斯·辛格和高兰·霍普金斯的影响。他是英国乃至世界科学界、哲学界、史学界和外交界的知名人物,富有三方面的传奇性:
一是李约瑟与科学。李约瑟37岁就是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作为著名的生物化学家,31岁出版《化学胚胎学》、42岁出版《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二战后,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后返回剑桥大学,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是李约瑟与历史。他是科学史家,1934年就出版《胚胎学史》,他的后半生则献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出版了多卷本的数千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尚未发表的文稿和资料被编写成了另一部科技名著《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他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内建立了著名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这是中国以外的关于中国科技和医学史最好的图书馆。
三是李约瑟与中国。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轰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中国研究的最高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早在1937年李约瑟博士受到三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他很想解答一个问题,也即是后来的“李约瑟之谜”:中国既然有那么多的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促使其将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研究中。这在《竺可桢日记》和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中都有翔实有趣的记载。 1994年,他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此外,李约瑟还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他多次来华考察旅行,为推进中英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友邦的先哲
逝者已去,生者图强。“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李约瑟说“科学需要与宗教、哲学、历史和审美经验并存;科学单独存在会导致极大危害。”联想到去年的一些科技事件,再看看人类的反应,很是感叹他的远见卓识。举例如下:去年末,科学界有两桩备受争议的世界大事,一是,11月30日,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该校服务器遭黑客攻击,该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丢失。这些电子邮件显示科学家在气候变暖问题上造假使民众非常愤慨,中心负责人琼斯12月2日辞职。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负责机构宣布将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二是,2009年12月份,美国《自然》杂志报道,哈佛—史密森尼中心的研究生发现了距离地球40光年的昏暗恒星。由于银河系为10万光年,所以可以算作地球的邻居,随即被命名为Gj1214b,被称作“超级地球”。这个地球和现在地球有无替补关系成为悬念。
再看看人类的一些反应。去年,出版的系列“倒计时”丛书:加拿大隆纳莱特的《进步简史》和美国迈可尔克莱儿的《石油政治学》提醒我们“警惕人类文明开始倒计时”;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论证了“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正比关系和反比关系。另外,科学家的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美国国务院于11月3日正式任命了三位德高望重且具有伊斯兰背景的科学家为“科技特使”去参加在摩洛哥召开的“未来论坛”,这在美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现实的启迪
李约瑟说,“在科学革命中,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终极目标’被抛弃了,伦理学被逐出了科学,事情变得大不相同而更加可怕了。”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有三种“非科学”阻碍了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一是伪科学,表现为伦理压制科研,如邪教迷信、反动意识,它一旦与强权政治结合就会产生灾难,如纳粹运用“雅利安科学”迫害犹太人;二是唯科学,表现为科研压制伦理,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认为科学万能,可以压制一切,独占资源,如主张克隆人的观点;三是反科学,表现为科研丢弃伦理,如自然科学的学术欺骗,英国的辟尔唐古化石事件,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姆梅勒(Paul Kammerer,1880-1926)假造蟾蜍的“进化”的肉趾,再如“科学终结主义”和“男性无用论”等。
李约瑟的“世界终极目标”实质上是强调加大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让科技与社会、经济等要素协同发展,使之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1998年初我国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并规划了“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和“211工程”。去年中国科学院又发表重要的研究报告《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这一切将有助于我国的社会全面发展,进而完成发展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还需要全方位借鉴国外关于创新体系的经验,如弗里德曼和尼尔森的理论和“知识的开发、传播和运用”的理论等。
忌辰15周年的思索
关于“中国元素”。“2006年世界音乐大赛颁奖典礼”时,1984年出生的英国美女歌手凯蒂·梅露演唱中国题材歌曲“北京城有九百万辆自行车”时全场雷动,奖项揭晓时她不负众望获

tags:美国|史学(考古)|近现代中国|中国学|文化交流|李约瑟
编辑:tangle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