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形象

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

来源:中国网作者: 张西平2009/09/10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西端,葡萄牙人把最西端的罗卡角称作“欧洲之角”。葡萄牙的著名诗人卡蒙斯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大地在此结束,海洋由此开始。”

    人类海洋时代的序幕也的确是由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的。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哥伦布怀揣着《马可·波罗游记》,扬帆驶向了大西洋,去寻找那香料堆积如山的刺桐港,梦想能见到契丹的大汗,递上西班牙国王给大汗的国书。但他却阴差阳错地到达了墨西哥,发现了美洲大陆。与此同时在年轻的葡萄牙王子恩里克的支持下,葡萄牙的三桅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不断向前推进,几年后大航海家达迦玛就绕过了好望角,驶入了印度洋,占领了印度的果阿。当葡萄牙人穿过马六甲海峡,先在中国的宁波海岸,继而在澳门站稳脚根时,西班牙人的大帆船也已经从墨西哥横渡过太平洋,占据了吕宋岛,开始在福建沿海和中国人打交道。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这两个小国在南中国海会师、标志着世界合围,世界的全球化由此开始。而全部大航海时代的灵魂,200年航海史的主旋律就是:寻找契丹,发现马可·波罗所说的那富饶的东方。

    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第一次见到中国人时,他们留下什么印象呢?他们眼中的东方是什么形象呢?葡萄牙当代历史学家洛瑞罗所编的《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丰富的历史画卷。这里有历史学家如实的记载,有冒险家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有商人们贪婪的眼光里对中国财富的描述,有传教士的日记,有文学家的梦想……

    在澳门回归之际,国内学术界出版了多种有关澳门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著作,但正像澳门史专家汤开建先生所说的:“事实上,葡萄牙人关于中葡早期通商的记录远比中国文献的记录要详细得多。”因此,葡文方面关于中葡关系的早期文献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做的最为突出的是金国平、吴志良的一些译著和著作,而洛瑞罗所编的这本文献是葡萄牙学者中最为重要的一本。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书中大部分材料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最早对中国的记载。像葡萄牙首任赴华大使皮雷斯的《东方概要》、巴洛斯的《亚洲十年》、卡斯塔内达的《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史》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而维埃拉的《广来信》、佩雷拉的《我所了解的中国》、克鲁斯的《中国概说》则是西方来中国的第一批冒险家的回忆,史料真实可靠。如果写1500年以来的中国和欧洲交通史,离开这些文献几乎无法动笔。

    传教士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桥梁、正像古代的僧人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一样,这点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洛瑞罗教授对此十分清楚,传教士的文献在他编的这本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入华耶稣会士孟三德的《日本天正遣欧使节团》可能是利玛窦对中国介绍的最早欧洲文献,而入华多明我会士费尔南德斯的《中国王朝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论》一书不仅仅是西班牙早期最重要的汉学著作,也是“礼仪之争”中最重要的文献。

    从大航海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框架内书写,中国的丝绸通过西班牙的大帆船运往欧洲,直接冲击了欧洲的纺织业市场,中国早期的工业已开始有了简单、初步的世界市场。我们应该从世界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只有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才能真正认识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中西交流的历史,这本书则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中西初识时的最原始文献,提供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贸易的第一手材料。

    据有的学者研究,当时中国经济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其富足和强大令东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吃惊。皮雷斯在《东方概要》中说:“据东方国家讲,中国物产很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讲究排场,铺张奢华,使人以为那是我们葡萄牙而不是中国。”这里还有点夜郎自大的味道,但不到30年,奥索里奥在《光荣之歌》中就已经变为:“我们中间那些曾经同中国人有过某些接触的人说,在城市的雄伟方面,在建筑的华丽方面,在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方面,或在对各种艺术的浓厚兴趣方面,在如今世界上很难找到某个民族能同中华民族匹比。在印刷术方面,人们几乎不知道他们在多少个世纪之前就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书了,而我们只是在不久之前才开始使用这种技术的。”巴洛斯在《亚洲十年》中对中国的技术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特别是在治国之道和在金属、木工、纺织、丝绸织造方面的技术,必然会感到这个世俗国家的一切皆可与希腊和拉丁媲美。”

    特别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于在官僚制度上还处在世袭制的欧洲来说是相当新鲜的。奥索里奥在《光荣之歌》中是这样介绍中国的文官制度的,他说:“中国人十分重视教育,如果不把最高的权力交给那个被证明具有管理一切之有文化、能力的人,那就将被视为非法。在授予某个人(管理和统治的)职位时,绝不考虑其家庭或其所拥有的财富,而考虑他的学识水平。因此,所有希望获得即使是(管理和统治的)最下层职位的人,都得进行刻苦学习。当他们认为已经取得了不会令自己丢脸的进步之后,就到某些专门指定的考官那里去接受考核。通过这些考官的裁定,他们或因文化水平不够而被淘汰,或因学识渊博而得到某种荣誉奖章。然后再从这些人中挑选佼佼者担任管理小范围的职责。”“经过考试,被认定为有才干、高文化水平的人是很多的,但通过各级的学识考试,能够到达最高职位的人是不多的;达不到的人中,大部分是因为天赋所限,同时也有不少情况是因为运气不佳。至于那少数脱颖而出的精英就将占据最高的行政职位,就会被置于权力的顶峰。”

    现代学者们研究考证西方的文官制度受启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他们系统研究了当时有关中国文官制度后,结合欧洲的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有欧洲特色”的文官制度。30年河东、30年河西,今天又到了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的时候了。

    当然,初到中国的洋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地歌颂中国,他们觉得中国的女人们很漂亮,但女人的小脚让他们反感,尤其是中国人对上帝的不敬,沉醉于各种各样的迷信使他们感到中国人的堕落和无可救药。

    中华读书报 2004年7月21日

 


tags:欧洲|史学(考古)|古代中国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