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发展与金融危机

中国走向全球

来源:网络来源作者:Linda Yueh2009/10/14

    中国向外国公司进行投资可以减少信用紧缩对西方国家造成的冲击;但透明度是问题的关键。


    很多人都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全球化”了。然而这个词对于中国来说有着特定的含义:“全球化”特指 1990 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施的,扶持国内企业在国际上建立竞争优势的政策。十年之后,中国首次批准了一家中国企业对国外公司进行直接投资,TCL 集团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公司。以后的几年间,我们又看到了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以及很多其他的收购行动,包括失败的海尔收购美泰案。

    然而,这种趋势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放缓了脚步。直到去年秋天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从保险业到制造业的诸多中国企业通过国内股票市场获取大量资金,借助实际上被困在国内的大量储蓄资金,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收购受到信用危机影响,但仍具良好资质的西方企业。随着西方出现稳定的信号,中国再一次迈出了“全球化”的脚步。甚至去年,中国还在国外直接投资了56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194%。而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年平均额在600亿美元左右。在外资直接投资(FDI)方面,中国即将由一个净投资输入国,变成一个净投资输出国,这是中国各方面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诚然,在金融危机及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能源和商品行业中的投资都已经非常活跃,从非洲到拉丁美洲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一个有趣的政策变化是,随着国内竞争的白热化,中国的商业企业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也许更关键的是通过在国际市场竞争,可以学习和获得先进技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相对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有所下降。因此获得先进技术成为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的重要动力。

    该政策更广泛的影响在于,中国与其他高储蓄国家资助西方借贷的状况得以延续。所不同的是,中国所拥有的现金账户盈余(随着相对于出口,进口的大幅下降,该数字已经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点)不再用来购买西方政府的债务,而是被用来购买西方的企业。在西方国家银行体系寻求稳定,信用量锐减时,这种投资将有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对西方的影响;与此同时,又可以缓解中国方面对西方货币贬值的担忧--中国担心西方政府的债务货币化(monetisation of government borrowing)举措导致通货膨胀。当西方企业纷纷去杠杆化时,中国企业的商业投资将帮助西方企业度过全球信用危机。这种输出中国高储蓄率水平的方式,比主权财富基金更加有效。因为在选择投资项目方面,私营商业企业通常比政府实体更加明智,理论上也不会引发太多争议。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挑战。

    那就是中国企业的不透明性,包括那些在纽约或伦敦上市的企业。这让人们怀疑这些企业究竟是不是私营的。这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显著的问题。澳大利亚反对中国铝业集团依赖一家中国的政策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收购力拓只是例证之一。因此中国必须提高其企业的透明度,这样,中国改革的发动机──非国有企业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这意味着实际股权结构、资金来源、以及公司管理都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并采用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今年早些时候召开的中英峰会,一再强调了英国企业提供上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对于英国企业来说,有很多机会可以向展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建议。这是服务业出口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英国经济及其复苏都很有意义。

    在中国企业走向价值链的上游,并帮助整个国家“迎头赶上”的过程中,“全球化”政策带来的收益将最终成就中国经济。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可能就在于“全球化”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原文链接: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9/may/18/china-west-investment

    译文转自:http://guardian.yeeyan.com/guardian/41665

 


tags:英国|经管|当代中国|其他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