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端方与清末新政:重现端方的现代化先驱形象

来源:中国网作者:陈国威2009/09/14

    《端方与清末新政》,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68.00元

    全书利用翔实的史料,采用“电影回放”的形式,将一名晚清满族贵族、边疆大臣、改革渐进主义者在改变中国历史的革新新政中的活动一一显示,为我们了解清末新政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解说,让我们知道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还有一位先驱人物

    张海林先生无疑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自辛亥革命后,革命一词似乎成为一种信仰,常被认为或是对苛刻暴政的反抗,或是对令人憎恶的专制政府的反抗。而作为近代革命的对象——专制的清王朝,其统治者的主体——满族贵族也自然成为腐败、昏庸愚蠢的象征。代表社会先进形象的现代化在大部分人的思维中,是不可能与野蛮、

    腐败、不思进取的满族贵族联想在一起的。但他居然在《端方与清末新政》中,用翔实的史料详尽记述了一位满族贵族与中国现代化的不解之缘!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并不只是汉人、革命者在努力,一部分少数民族、贵族官员上层也在尽心尽力,从而为我们揭示一段被埋没已久的历史!

    萧功秦先生把世纪之交的清末新政称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政治选择。作为清王朝所进行的最认真、历时最长(长达11年)的一次改革努力,清末新政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废除科举、尝试宪政、举办新式学堂、兴修铁路、革新司法制度、鼓励兴办实业等。这些内容都是我国现代化史上的重要事件,理应引起注意。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到这样定式思维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官员才是晚清现代化变革的主角,似乎清朝的现代化改革只有汉人在做。“满人做的就一定是包藏祸心有损汉人的”(第556页),都是在维持满州贵族腐朽、专制的统治的,从而否定清政府和满族官员所从事的一切改革。这种思维、这种研究是很容易导致我们忽视许多历史真实的,将许多历史人物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托忒克氏,满州正白旗人。其曾祖父为郑亲王九门提督乌尔棍布,继父则为内务府大臣、同治帝的老师桂清。在21岁时,端方中举。由于在满州贵族中是属于富有才干之人,被热衷革新的光绪帝及拥有实权的慈禧太后相中,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湖南巡抚、两江总督及出使考察宪政大臣等要职。其中在三江两湖担任督抚达九年之久。

    在书中,张先生用平实的手法,诚如其简洁明了的书名一样,没有采用复杂的理论,正说了一段埋没已久的历史。全书利用翔实的史料,采用“电影回放”的形式,将一名晚清满族贵族、边疆大臣、改革渐进主义者在改变中国历史的革新新政中的活动一一显示,为我们了解清末新政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解说,让我们知道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还有一位先驱人物,我们不应遗忘,不应忽视!试举数例说明。(1)该书“改良社会风俗和文化环境”一章提到,作为近代民主进程重要标志的近代女子教育,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其兴起是与端方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当时江南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的女子学校——粹敏第一女学,就是在端方特别关照下,“规模渐宏”。而“两江范围几乎所有稍有规模的民立女子学堂都曾得到端方的资助”(第349页)。(2)端方还首开向西方公费派遣女留学生先河,此举连西方都觉震惊。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就是1907年公派三名中的一名,其妹宋美龄则同行。(3)在“端方在两江的经济举措与市政建设”一章中,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举办第一次工商博览会的艰辛,而它的成功与“北京旗下三才子”之一的端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该书中,我们会了解到新政活动中的诸多个“第一”)(4)在第七章,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学习作为一个领导者,端方是如何管理、整治属下那些劣员蠹吏的——认真归纳起来,它也许可以成为管理学方面一个经典案例。此外,还有五大臣出洋考察方面、军队警察建设方面、教育方面等。总之,全书十五章节内容,为我们一一描绘出一个现代化先驱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关系的历史,诸多清末新政的历史细节,我们从中也可管窥一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场改变中国方方面面的改革中,清朝各权贵的态度、为各自目标的努力、采用的策略、斗争……从中也许可以获得这场改革为何会最终失败的一些启示。其实,已经有人注意到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足:“国人不重视自己的这段历史,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跳而过,其间中国究竟做了些什么,没人关心。”(《金陵晚报》2001年7月21日18版)相信他若读到是书,应略感安慰了。

    无疑,占有大量、翔实、珍贵甚至鲜为人知的史料是此书的最大亮点,作者不仅利用国内的档案资料、报刊杂志、日记见闻、方志方史,而且还亲自到美国等地收集相关的国外资料。这是一本资料丰富的专业学术著作,但资料的丰赡并没有形成对一般读者的“屏蔽”,——只要不理会那些专业、详尽的注解,一般读者将会发现它更是一本好读、易懂、不失趣味的好书。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tags:中国|史学(考古)|近现代中国
编辑:lixin